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百年 > 百年征文

继承、发扬优良地质传统 做合格地质人

来源:地调局岩溶所 作者:李录娟 发布时间:2016-11-17

2011年毕业参加工作,如今已五年,这五年中,参与的地质调查项目数量不多,但是见证了从立项到设计到实施到结题的所有过程,尤其是全程参与了“西南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这个过程,就像母亲孕育宝宝的过程,充满着信心,也充满着艰难。

为了配合计划项目在2015年完成首轮全国地下水污染普查,项目于2014年由城市调查转为区域调查,面临着要完成调查面积175000平方千米,取样660组的重大工作量。其中雅砻江-大渡河流域调查面积85000平方千米,工作区涉及四川省攀枝花市、乐山市、宜宾市、雅安市、甘孜州、凉山州6市州约26个县。在26个县里面,既有像理塘、稻城、木里这样位于川西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又有像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形、交通、宗教、语言、气候等条件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不变。

“传帮带”-优良的地质传统

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桂林理工大学的实习生到达了项目组。虽然当时项目的时间紧,任务重,但是项目负责人邹胜章并没有因此忽略这些学生的培养。他将学生分批次,每隔几天跟他同车,每到一个点就让他们尝试着先填卡片,然后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到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再到开发利用情况一项一项的过,平面图、剖面图更是手把手的教。一批是这样,两批三批还是这样……看着那一幅幅画面,我想起我刚来的时候,也是由老同志们这样带着跑野外,传授知识、经验、野外生存技能,毫无保留。野外的实际情况是你从课本上学不来了,那日积月累的经验更是宝贵的财富,老一辈地质人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新人,同时也将“传帮带”的地质精神传递了下来。正是这样传递着的地质之火,照亮了地质事业未来的前景。

不怕苦不怕难-优良的地质传统

8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这时候的攀枝花穿着半袖调查都挥汗如雨,行至木里塔尔山,等到山顶开始调查时,大家都傻眼了,车外阴雨绵绵,温度只有4°。冷归冷,打着哆嗦也要认真干活,一见到水点,谁负责现场测试,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取样,一切又变的井然有序。直到下午才在山顶蒙古族老乡家喝上一杯热水,大家围着老乡家火炉烤着湿透了的鞋子、衣服,戏谑着彼此大冷天还穿着短袖,笑声不断。

一次从金阳县转战木里县,路遇塌方,两辆车被堵,因为时间紧迫,项目组成员用铁锹铲用手搬,协助公路局先开辟了一条窄窄的道勉强通过了塌方地段,在翻山的时候由于暴雨,峡谷边的陡壁处处都在流水,落石也不断,整个山上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见,三辆车相互配合慢慢前行,我们不停的安慰着同行的临时工、实习学生,来打消他们的恐惧。

8月的理塘县、稻城县天高云阔、风景如画,项目组人员缺无心于风景,穿着棉衣紧张的进行着现场测试取样工作,随着海拔越来越高,项目组人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尤其是女生晕的只能躺在车里吸氧气,两辆车的小组长曹建文和张庆玉,一边要赶进度取样,一边要照顾生病的组员,忙的一点都顾不上自己。但是想着自己的工作能给落后、蔽塞的川西高原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一点参考和保障,心里就没有任何怨言。

调查期间,很多国道修缮封路,我们只能一大早赶在封路之前出去,晚上很晚才往回走,怕还没解封被堵在路上浪费时间。即使这样,有时也难免遇到道路发生塌方一连几天不让过的情况,导致调查进度严重滞后。后来我们申请买了帐篷、野外炊具,直接住到了野外,节省了来去县城的时间,也避免了由于封路不能从县城出来的情况。

是地质工作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

凉山州布拖县现在想起来,留给我的印象还是那么清晰,破旧的县城、到处张贴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皮肤黝黑的村民、瘦弱的孩子,每天我们出去都会带上饼干、多余的衣服,在穿街走巷调查的时候送给老乡,大家都说下回还能来这里,一定要带上旧衣物、书本、学习用具。我们一边开展水污染调查,一边向村民们普及地下水保护常识,有时候在村子记录的时候还会“不务正业”,教孩子们认字。这一刻我们不仅是地质工作者,更像是一群志愿者,心里想的都是怎样去带给他们更多的帮助。

整个2014年的川西高原调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很艰难,但是热情的村民、落后的乡村、水源面临的污染形势、淡薄的地下水保护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

值此中国地质调查百年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开启地调工作新百年,重拾地质工作基本功”地质图素描技能展示活动、“筚路蓝缕看山林 共为地学启朝暾-中国首批地质学生毕业百年实习报告展”、“百年地质图艺展”等各种纪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回首百年,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奉献者或已仙逝,或已白发耋耄,但是他们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将永世长存,他们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和无比崇高的治学精神以及为人师表的教育美德,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纪念。我相信下一个百年,我国的地质调查事业将涌现出更多的人才、获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