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球日 > 第40届地球日 > 地球日纪念活动

首都各界纪念第4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侧记

——首都各界纪念第4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侧记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田春华、刘振国、吕苑鹃、王博、周飞飞、刘维 发布时间:2009-05-19
    近10个学会的专家,对市民提出的各类问题现场答疑,发放各类光盘、图片和纪念品。一位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先生告诉记者:“年轻人都在上班,我们老年人有时间,拿些图片资料回去给孩子看。”他还带了几块矿石,准备到中国地质博物馆里鉴定类别。


    怀念地质前辈,加强科普教育


    位于北京电影学院附近一条并不起眼的胡同里的“李四光纪念馆”,变得热闹起来。


    9时刚过,来这里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退休老干部韩松特意带来了5岁的小外孙,老韩一边兴致勃勃地瞻仰着李四光的人生历程简介,一边比画着给小外孙讲解。老韩是东北人,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李四光在大庆勘探石油的时候,曾经见过面,今年是李老逝世120周年,趁着纪念馆对外开放的机会,带着孙子过来参观,一方面是凭吊李老,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从小了解一些地质科学知识。“我认为应该加强地质科普知识的教育。地质矿产是人类生存之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了解地质,是不应该的。”老韩严肃地说。


    正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王超凡对记者说,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她们要以李老为榜样,努力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在中国地质大学,由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举办的中国资源国情科普报告会暨首都大学生“认识地球保障发展”地球日主题论坛拉开了序幕。打造当代大学生“绿色新一代(The Green Generation)”的时代特质,提高青年学生对资源国情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此次论坛的主旨所在。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2所高校的学生代表一起签署了首都高校大学生保护地球环境联合宣言。


    “让我们彼此信任,精诚合作,携手并肩,将个体的奋斗汇聚成集体的力量;为地球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保护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在抑扬顿挫的宣读声中,全场同学无不深受感染,身板也越挺越直。


    在随后的一个半小时里,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王安建教授为在场同学献上了一场异常丰盛的精神大餐。“中国的矿产资源究竟有多少,分布在哪里,在全球占什么位置”,“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有无规律可循”,“中国的矿产资源是否能满足社会需要”等一个个精彩的话题,一张张清晰明了的图表,一组组精准翔实的数据,悄然无声地引领着同学们逐渐开启视野、打开思维,继而饶有兴趣地探寻矿产资源战略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秘密”。


    中国地质大学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认识地球 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第三届地球科学文化周活动,包括地球日Logo及图片征集大赛、环保袋涂鸦、有奖猜谜、电影放映、主题知识竞赛、校内外签名展示等系列活动。4月22日这天活动达到了高潮,举行了地球日主题论坛、闭幕式暨文艺晚会等。


    在中国农业大学,前几天就提早开展了“绿色世纪”宣传与签名活动,呼吁同学们善待地球,善待自然资源,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保护环境。他们还专门组织学生到北京市植物园捡垃圾。


    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组织举行了主题为“2009年世界地球日:绿色世纪”的签名活动。签名展板挂出三天,长长的签名横幅上尽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地球日主题宣传已成了该学院的常规品牌活动。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开展了“地球·公民·传媒”文化论坛,学生服务总队开展了“善待地球、珍惜资源、美化校园——废旧纸张换再生文具活动”。“宣传环保理念、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同学们在使用废旧书报和饮料瓶等值交换再生纸用品的过程中养成节约的环保的生活习惯,是我们此次活动的预期目标”,北大学生服务总队的刘锐如是说。地空间学院学生会主席张天然说,我们希望通过做很小的一件事,让更多人关注,激发大家的环保意识。


    上天入地,走进地球深部不是梦


    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一会议室,近百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齐集一堂,凝神聆听一场名为“走进深部”的科普报告会。中科院院士石耀霖和地科院副院长董树文围绕着“走进深部”这一主题,为与会的青年学子上了生动一课。


    10点30分,报告会正式开始。会议室中座无虚席,不少人只得搬了椅子坐在后面听。


    汶川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痕,但也激发了人们探索地球深部的更大热情,同时也为地球深部科研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中科院院士石耀霖用《控制地震梦想能否成真》的报告道出了人类朴素而美好的梦想。老院士用深入浅出的讲解、精确的数据、生动的图片,介绍了地震造成的破坏、地震的发生机制、当前的地震预报方法、控制地震方法的假想。


    地震能控制吗?有人说这只能是幻想。但石耀霖院士说,科学工作者需要放开思路,大胆设想。他鼓励这些未来的地学精英们思路放开一些,脚踏实地、大胆设想,为我国的地球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在人类的三个梦想——上天,入地,下海中,入地是最难的。中国地科院副院长董树文说,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要把握地球灾害内在规律,就必须走向深部,把握地球内力的脉动。我国即将启动一项重大的科学活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据董树文介绍,这项研究分为8个专项: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


    董树文说,目前国外的地球深部研究活动已经广泛开展,比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即开展了COCORP计划,开辟的反射地震深部探测方法使地球深部探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深度,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开展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相对落后,希望更多的学生能投入这项工作。


    地质科学要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4月22日上午,仅到地科院本部实验室的参观者就达200多人。


    中国地科院副院长董树文说,作为纪念世界地球日的系列活动之一,地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是从2002年开始,目前看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就拿这几年报考地科院和希望来此工作的学生显著增多来说吧,许多人对地科院和地质科学的了解都是以参观开放实验室为起点的。


    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苏德辰研究员向记者谈起了开放这些实验室的“必要”:“科学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有义务把自己的工作和科研成果告知社会。地质科学家都是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多一些‘开放’只会让地质科学和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合。”参观的学生们抚摸着取自2500米地下长达4.25米的岩心,感受着大地的神奇。听着汶川科钻总地质师李海兵对汶川地震形成机理和汶川科钻巨大功用的介绍,所有的同学都被深深吸引了,一股凝重充溢其间。


    在有机实验室,主任饶竹自豪地讲起了2008年实验室做的两件大事:参与制定了《水质组胺等五种生物多胺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家标准和《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饶竹表示,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伤亡惨重,灾区水体极易受到有毒生物多胺的污染,然而此前国内外尚没有相应的标准检测方法,因而国家迅速制定了这个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污染水体中生物多胺的首个国家标准方法。它对于确保四川地震灾区水质应急检测的准确可靠和灾后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是几家参与制定这一国家标准的实验室之一,充分说明了我们实验室的能力与水平”。实验室的检验样品早已从地质样品扩展到水、土壤、食品等环境污染物,这不仅昭示了社会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方面的关注,也充分说明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已大大拓展。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80名小学生是实验室特殊的客人,对于他们,这些精密的仪器、丰富的标本简直太神奇了。4年级的陈翘楚同学告诉记者:“我在这里知道了好多事儿:原来地球的结构是分层的,我们入地最深也只有12公里。我今天第一次看见了岩心!”


    有关深部探测的实验室,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工作人员卢占武详细地讲起了如何利用深地震剖面探测技术给地球做“B超”,利用人工地震采集地震波。针对一位参观者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的提问,他的回答让人振奋:“中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并不落后,但由于需要大量资金,到2008年底我国只完成了4300多公里,而美国已经完成了4万多公里。今天正式启动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将大大推动我国在深部探测方面的研究进程,今后我们将做几条纵贯中国的地震反射剖面,总长度将达23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