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2019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专栏 > 主题征文

青海野外安全生产经验谈

来源:地调局资源所 作者:陈安东 发布时间:2019-06-24

青海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矿产资源丰富,是资源所开展地质工作和找矿工作的主战场之一。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还有被称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青海野外地质工作的大部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险恶,气候条件多样,同时也是一个洪水、泥石流、高温、低温、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关系复杂。保障地质工作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开展野外地质工作的前提。为此,编者梳理了青海概况、野外地质作业安全防范、野外安全管理等内容,希望对在青海开展地质调查的工作人员和野外工作组有所帮助。

1 青海概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青海界于北纬31°36′-39°19′,东经89°35′-103°04′之间。青海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是中国第四大省。青海共辖8个地级行政区,包括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分别是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海拔高度3000-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为海拔6851米。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青海省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1~9.0℃之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7.4~-4.7℃;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8~20.2℃之间。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

青海省境内祁连成矿带以有色金属、石棉、煤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以贵金属、有色金属、煤炭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为主;东昆仑成矿带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为主;“三江”北段成矿带以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矿产为主。按矿产种类的区域分,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色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矿种上,有矿产种类多,共生伴生矿产多,小矿多,矿产地部分散,矿产资源储量相对集中的特点。全省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钴等)矿产品的供应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各类矿产135种,查明矿产88种,单矿种产地数1121个,其中,大型184个,中型224个,小型713个。在已探明的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6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盐(氯化镁和硫酸镁)、钾盐、锂矿、锶矿、石棉矿、饰面用蛇纹岩、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25种排在前三位。

截至亚博视讯真人:末,全省常住人口603.23万人。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截至亚博视讯真人: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29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821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28公里。民航通航里程145736公里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敦煌铁路,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建成柳格铁路,形成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青海民用航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西安、广州、重庆、深圳、拉萨、南京、沈阳、呼和浩特、青岛、格尔木、成都、武汉、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青海现有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机。

2 野外地质作业安全防范

2.1 野外风险类别

青海野外地质工作大多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象复杂、环境恶劣的高原、深山、盐湖的艰险地区,高山缺氧、高温缺水、道路交通和通讯条件差等不利因素,威胁野外地质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和影响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野外地质工作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等特点,作业区域危险因素多。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宁市和格尔木市设立了野外工作站,有力的保障了在青海开展地质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青海野外地质工作主要有三类风险因素。一是自然灾害风险因素,如冰雪融化、暴雨引起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滚石,以及雷电、大风、沙尘暴、高温、低温、暴风雪等恶劣天气造成人体伤害。二是行为风险因素,如野外地质人员由于安全意识措施差等原因,在山区、高原、盐湖等区域迷路走失,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高处坠落、车辆伤害、高原反应、食物中毒。三是物象危害风险因素,在野外作业过程中受到狼、熊、牦牛、蜱虫、蚊虫等的攻击或有毒性植物的接触。

2.2 野外风险的预防

2.2.1 营地自然灾害预防

(一)营地应选择在地面干燥、地势平坦、水源无污染的背风场地,避开可能发生洪流、泥石流、雷击、雪崩的低洼地、河谷、山洪水道、陡坡上或者悬崖及陡坡下方,以及孤立凸出的峭壁、山脊、孤立的高树下面等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地方。

(二)营地应设排水沟。在林区、草原建造营地,应按规定开辟防火道,并遵守护林防火的有关规定。

(三)驻地营地在汛期来临前,应储备供作业人员一周的食品、饮用水、生活日用品及医疗用品,保证通讯设施完好有效。

(四)项目组炊事员在出野外前应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患有传染性疾病者不得从事厨师工作。

2.2.2 营地食物中毒预防

(一)加强营地食堂卫生管理工作,严把质量关,防止购进变质食品,餐饮具、工用具要按要求进行清洗消毒。

(二)食品应存放在干燥、通风地方。生熟分开,成品与半成品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做到防苍蝇、老鼠、蟑螂等设施齐全有效,保持环境整洁。

(三)夏季野外食物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冷藏食品应保质、保鲜。蔬菜食用前应以食品洗涤剂溶液浸泡,认真清洗。

(四)动物食品应彻底加热煮透,隔餐剩菜食前也应充分加热。不得食用不能识别的野菜和蘑菇。

2.2.3高温伤害预防

在野外地质工作中,产生高温、低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来自作业区域环境和天气。在青海开展野外地质工作的过程中,柴达木盆地盐湖区的地表基本无植物,夏季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夏季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炙烤会造成人体缺水,甚至引起中暑,严重者导致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等现象。

(一)夏季作业前注意收听当天天气预报,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缩短野外作业时间,避开气温最高时段。

(二)作业前个人应备足饮用水并合理饮用,配备人丹、藿香正气液、清凉油等防暑降温药品和地质救生包,按照规定穿用好夏季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收工后,多喝绿豆汤、菊花水等降温饮料。

(三)作业期间,随时注意天气变化,突遇热风暴等恶劣天气,作业小组人员及时返回驻地。当气温超过38°C时,应停止野外地质作业。

2.2.4 低温伤害预防

青海冬季漫长寒冷,冬季经常出现-15 C°以上的低温寒潮和大风天气。野外地质人员在冬季或者雪山、高山、雪地工作,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的环境中,会造成人体热损失过多,体温下降到生理可耐限度以下,造成身体组织冻伤和冻僵。在野外工作中,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风速愈大,高山冻伤发生率愈高。

(一)冬季作业前注意收听当天天气预报,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缩短野外作业时间。当地可能出现寒流天气,严禁外出作业。当温度过低时,应停止野外作业。

(二)在高山低温条件下开展野外作业,应采取冻伤防护措施,应穿戴符合《地质勘查安全防护与应急救生用品(用具)配备要求》(AQ2049-2013),保暖性能好的地质安全防护(劳保)服装、鞋帽、手套,注意颈部、腰部及脚部等部位的防寒保暖。

(三)作业人员出现冻伤情况,现场人员立即将冻伤者脱离低温环境,查看伤情,不可直接用火烤,所有冻伤部位应尽可能缓慢恢复温度,尽快到医院救治。

2.2.5 青海洪水及泥石流预防

青海河流多,现代冰川发育,近年来每年的洪水危害比较严重。青海洪水类型按照成因分类主要有暴雨洪水、季节积雪融水洪水、高山冰雪融水洪水、雨雪混合型洪水等。青海地区的泥石流分为冰川泥石流和暴雨泥石流两大类,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地区是泥石流高发地区。2016年青海昆仑山区泥石流爆发,冲毁了青藏公路多处路段。

预防洪水、泥石流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主要以多观察、多了解掌握天气情况、及早制定应急预案措施为主。

(一)每日出发前了解当地当天的气候情况,合理规划制定行走路线,仔细了解掌握作业区的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及安全保障措施。

(二)在春季、夏季等易发洪水、泥石流季节,野外作业时尽可能避开洪水、泥石流易发地段,合理安排作业区域和作业时间。特别在昆仑山山区作业,发现上游或作业区域降雨,应停止野外作业,作业人员迅速转移到高处安全地段。

(三)沿山谷作业时应选择好逃生线路,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发生洪水、泥石流时应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逃生,切忌顺着洪水、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

(四)在水系较发育的河床、山涧及河谷等地带作业,应当随时注意上游的情况。禁止在水系发育地带休息及扎营。

2..2.6 大风、沙尘暴及预防

青海沙尘源丰富,除了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盐湖区,还有来自新疆的沙尘。

一、大风、沙尘暴预防

(一)野外地质作业人员应当了解当天的气候情况,预示有六级以上大风和沙尘天气应停止野外作业。

(二)大风来临之前,应加固营地帐篷等,防止帐篷坍塌,造成地质资料、仪器丢失等意外事件。

(三)野外作业人员在大风来临时,立即停止野外作业,人员应迅速聚集,采取合理防避措施,尽量躲避在车内或隐蔽在坚固的避风处,远离电线杆或悬崖或易发生倒塌、坠落等危险地带。

(四)发生沙尘暴时,作业人员应聚集在背风处坐下,蒙头,戴护目镜或者把头低到膝部,等待沙尘暴减轻后,再采取撤离行动。

(五)需要通过由于地形、地物影响形成的“风口”时,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人、车不得在“风口”停留。

2.2.7 迷路、失踪的预防

地质工作者往往是在高原、山区、沙漠、戈壁的无人区内工作,由于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多变,参照物不明显等特点,加之作业人员大多数情况下2-3人为一组,作业点多线长,作业区域无正规道路,无通讯信号覆盖,突遇雾天、大风、沙尘暴、暴风雪等恶劣天气,极易迷失方向,造成人员迷路失踪,在缺乏通讯、定位设备或通讯、定位设备失效的情况下,野外失踪人员无法及时发出求救信号,直至造成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失去生命。

一、为防止野外地质作业人员迷路失踪,首先应当遵守《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监控管理及终端使用规定》(2014年2月12日中地调办发〔2014〕5号印发),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二、在每日野外工作出发前应明确作业地点、行走路线和返回时间。出发前野外作业人员应当携带北斗卫星终端。检查北斗卫星终端是否完好,北斗卫星终端电量是否充足,有条件的还应当携带卫星电话、对讲机、GPS等。

三、在野外工作过程中,禁止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单人在野外开展作业,严禁聘用临时人员和实习生单独组成作业小组开展野外作业。

四、利用GPS定位仪记载驻地坐标、途经线路(点)信息,通过交叉路口复杂地点,设置明显标志,为返回营地或迷失方向提供依据。发生迷失方向时,按照GPS航迹原路返回。

五、野外人员应当按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返回营地或者乘车地点,不得单人往返。接送野外人员的车辆应当与野外人员确定接送的时间、地点,并提前到达规定的地点。

六、在高原、山区、沙漠、戈壁无人区的野外工作车辆外出拉运生活或生产物资时,应当安排陪同人员一同前往,并准备充足的随车饮用水和食品,保持北斗卫星终端联系畅通。禁止单人单车在高原、山区、沙漠、盐湖的无人区作业。

七、当发生迷失方向无法发出求救信号等特殊条件下,在山区迷路时,发现小溪应当果断沿着小溪向下游方向前进,以摆脱困境。

2.2.8 高处坠落及预防

按照野外高处作业人员工作时所处的部位不同,高处作业坠落可分为山崖临边作业高处坠落、施工洞口作业高处坠落、攀登作业高处坠落、陡坡作业高处坠落、操作平台作业高处坠落、交叉作业高处坠落等。地质作业高处坠落基本涵盖了上述高处坠落的类型,主要发生在野外调查、钻探、坑探作业过程中。青海山区地形大多数陡峭,切割较大,地质人员在野外调查中经常需要攀登山峰、山崖、山坡,或者在陡坡、悬崖边行走或作业,或者在探槽(坑探)作业,较容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控制地质作业高处坠落事故,关键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好预防工作。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工作:

(一)患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等不适合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不从事高处作业;在山坡、悬崖、钻塔、洞口、临边作业或者交叉作业时要提高注意力,作业或行动前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

(二)高处作业时按照规定穿戴安全带、安全帽、防滑鞋,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高度超过2m的边坡上作业应使用登山绳、安全带,登山绳要牢固固定在坡地上。

(三)遇到坡度大等危险地段,应耐心寻找安全线路,不得抄近道翻越悬崖、峭壁。休息时选择安全地段,不要在易坠落或滚落等边坡地点休息。

2.2.9 溺水、淹溺及预防

野外地质作业人员经常行走在山山水水间,涉水过河或者在河流沿岸行走,或者夏日在野外游泳,因河流水情、地形复杂,或地质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防范溺水能力,较容易发生地质人员溺水事故。

预防溺水、淹溺事故,野外地质人员应当提高安全意识,并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一、禁止单人、单骑过河以及私自下河游泳或者钓鱼;严禁在暴风雨、大风、夜晚或洪水期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下过河。

二、通过河面应先探明河流情况,了解河床水深、流速、温度等情况,遵守《地质勘探安全规程》有关涉水过河的规定要求。通过河流时,地质人员应当采用登山绳(或者木棍、缆绳等)联结,结伴通行。

三、通过水深在0.7m以内的河流时,应当选择好入河口,逆流斜上,中途不得停顿;通过水深较深、流速较大的河流时,必须采取保险绳、互相联结的方式通过,严禁冒险徒涉。严禁有迅猛和汹涌水流的地段过河。

四、在水系发育地带作业,如河床、山涧及河谷等地,必须随时注意上游的洪流。

2.2.10 高原反应及预防

青海地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含氧量少、地面植被少、空气干燥、气候短期变化多样等环境恶劣。野外地质人员由平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会出现高原(高山)自然生理反应,特征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或者休息时有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或者脉搏显著增快、血压轻度或中度升高(也有偏低),口唇及(或)手指发绀,眼睑或面部浮肿等现象。

一、急性高原病:根据起病急缓和特点,将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三者间互有关联,常可合并存在。

(一)急性高原反应。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大多数人都可出现高原反应症状,迅速登山更易发病,进入高原数小时后出现症状,主要是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见,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可伴有失眠、多梦、部分人有口唇紫绀,少数人血压暂时升高,一般在登山后第1-2天症状明显,以后减轻,一周左右消失,但也有少数人症状急剧加重,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二)高原肺水肿。由平原迅速登上海拔3000m以上,特别是4000m以上地区后1-3天内发病,劳累、寒冷、上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因。在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基础上,头痛、乏力、呼吸困难,咳嗽逐渐加重,出现紫绀、胸痛、咳白色或淡黄色泡沫痰,后即变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粉红色痰。

(三)高原脑水肿。进入海拔4000m以上地区,过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活作为诱因,先有严重的高原反应症状并逐渐加重,出现显著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剧烈头痛、头晕、频繁恶心、呕吐(呈啧射状)、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精神萎靡或烦躁,意识障碍由嗜睡、昏睡以至昏迷,部分病人可发生抽搐或脑膜刺激症状。

二、高原反应预防

(一)作业人员在进入高原作业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红景天、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二)进入高原前,作业人员应进行健康检查,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进入高原。患感冒者应在治愈后方可进入高原。

(三)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进入高原区域,一般应在3000m~3900m处适应2~3天,到达4000m~4200m时,适应一周,逐步进入作业区域。然后每天上升的海拔高度不宜超过600~900m。

(四)初到高原的头几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频繁洗浴,以免受凉引起感冒。

(五)保持充份的水份,适应过程中通常伴随有脱水,所以须喝大量的水来保持水份(每天至少喝3-4升水)。

(六)初期工作,野外作业应减少工作时间,不易安排重体力活动,身体负荷不宜过重,逐步增加工作量。避免寒冷,注意保暖。多食用高糖、多维生素和易消化等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饮食要适当,不易过饱。

(七)发生高原反应轻症者一般可不予处理,经适应1~2周症状自行消失。反应较重者酌情选用镇痛、镇静、止吐等药物对症治疗,如去痛片、地西泮、甲氧氯普胺等。头痛及呕吐还可用“氨扑苯”及“消呕宁”。重症者可予间断或持续吸氧,必要时可用轻缓利尿剂,如醋氮酰胺或用氨茶碱口服等治疗。治疗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避免发展为严重高原病。

(八)高原反应强烈时应尽快撤离高海拔地区,撤至低海拔地区后,高原反应自然会消失。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病人要及时送往就近医院治疗。

2.2.11车辆伤害及预防

野外地质工作离不开车辆,然而,车辆本身也是一个可以高速移动的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事物。车辆在出野外工作前或租赁车辆时,应对包括车辆的发动机、转向系、制动系、行驶系、传动系、安全防护装置进行检查,符合条件后方可出野外工作。野外工作车辆应符合国家《机动车辆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标准,满足高原、山区、盐湖等对车辆具有越野驱动性能的要求;车辆行驶证、年审合格证和保险凭证应当齐全有效,其中保险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包括交通强制险、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

野外车辆驾驶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驾驶员除持有驾驶证外,年龄不超过55周岁、驾龄5年以上,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不得驾驶野外工作车辆。驾驶员在出野外工作前,单位应对包括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年龄、驾龄、健康状况、驾驶技术等进行会审。驾驶员在野外地质工作出发前需要了解自己的车辆技术性能,行驶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工作区域“道路”状况和行驶里程等。

(一)行车安全基本要求

1.根据野外工作区域、任务和道路通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车辆,明确车辆行路线和目的地及行车安全注意事项。有大雾、大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禁止车辆外出,无特殊情况避免夜间行车。

2.车辆执行长途任务时,到达目的地后及中途改变行车路线时,均应及时告知项目负责人,车辆返回时应提前告知项目负责人出发的时间、线路、预计到达时间等相关事项。

3.发生迷失方向或车辆被困时,应利用有效通讯等工具,发出求救信号,无特殊情况原地等待救援,不应人车分离。

(二)乡村道路行车安全基本要求

1.工作车辆在乡村道路上行驶,应控制车速,集中精力,注意观察隐蔽路口,随时提防突然横穿道路的行人、牲畜、畜力车、摩托车。

2.车辆在通过乡镇、村庄时,严格执行限行限速标志,时刻提防街道上突然出现的各种危险行为。

3.在乡村道路行驶中,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遇有晾晒农作物,或有牲畜、马车等占道时,降低车速。

(三)高原行车安全基本要求

1、在高原行车,应备足燃料,配备抗缺氧药品及随车人员御寒衣物。

2. 行驶中在砂石搓板路面,车速要控制在60km/h以内。

3.车辆外出作业前,应规划行车线路,以及到达作业点的地名、地理坐标,预计返回的时间。

4.车辆涉水前应观察水的深度、流速等情况,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控制车速,平缓通过。

5.车辆通过湿地前,应携带木板、钢丝绳、铁锹等应急工具,规划行车线路,避开积水洼地、主流水线,尽量靠近山丘地段绕行通过。

(四)山区行车安全基本要求

1.山区道路行车时,严格按照限速标志标明的时速行车,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控制车速。

2.遇到暴雨或长时间降雨后,在进山前,首先要了解山区道路通行情况。如发现有泥石流或山体滑坡前兆时,应及时停车观察,在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危险路段。

3.在山区陡坡植被多的区域行车,遇有降雨或雨后返回时,不得在大于30°陡坡抄近路行驶,车辆应选择平坦道路或按原路返回,防止上下陡坡时车辆翻车。

(五)盐湖行车安全基本要求

1.车辆应配备定位及通讯工具、随车工具(备胎)、应急药品、应急食品及必要的应急工具等。

2.在出车前,明确目的地方位,预计行驶里程,备足油料。

3.在荒漠戈壁上行驶,尽量沿前车行驶过的车辙行驶,控制车速,随时注意观察路面变化情况,防止车辆冲入深沟。

4. 车辆通过盐湖时,特别是雨后易发生陷车,应选择干燥坚硬或山边地段绕行,不得冒险进入中央地段。发生陷车时不得随意铲挖,因为某些盐湖越挖越陷,所以应该先了解盐壳以下的地质情况,再采用拖车或者其他办法。

(六)雨天行车安全基本要求

1.雨天能见度下降,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下降,制动距离加长。

2.遇暴雨或长时间降雨,随时注意公路路基滑塌或不稳定边坡落石的危险。

3.通过塌方、泥石流等危险路段时,应先停车观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迅速通过危险地段。

(七)大风天行车安全基本要求

1.当遇有七级以上大风时,将车驶向最近的服务区或选择较宽的地段停车暂避,开启警示灯。

(八)冰雪路面行车安全基本要求

车辆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汽车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系数大幅下降,车辆难以控制,易发生车辆侧滑、翻车、相撞等意外事件。

1. 车辆行驶中,要降低车速,保持均速行驶,加大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2. 车辆在冰雪弯道或坡道上行驶时,应提前减速,控制好车速,避免途中变速、停车或熄火。

3. 需要停车时,要提前采取措施,多用换档,少用制动,利用发动机的制动作用来控制车速,防止车辆侧滑。

4. 冰雪路面行车遇前轮滑溜,应及时松开刹车,修正方向。

(十)车辆涉水安全基本要求

1.车辆在涉水前,要了解清楚车辆空滤的位置,在水面到达车辆什么位置的情况下不能继续前进。严禁在暴雨、洪水期间涉水。

2. 无前车撤,仔细查看水的深度、流速等情况,选择距离最短、水位最浅、水流缓慢及水底最坚实的路段通过。

3. 车辆涉水时,应低速平稳驶入水中,缓慢均匀前进,避免加速猛冲。

3 野外安全管理

野外地质工作属于露天作业,受到春、夏、秋、冬季节气候以及强烈阳光、风、雨、冰雪等极端气候的影响,加上野外地质工作流动、分散作业造成漂移不定的野外工作环境,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容易受到自然环境、个人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等因素的危害,而且危险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做好地质项目野外工作组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1 工作组安全管理

地质项目首先应遵守《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等行业和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自身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规范和约束野外工作组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强化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加强工作组自身安全生产管理。

一、建立野外工作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野外工作组无论由多少人员组成,应当建立野外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组织机构。野外工作组组长和现场安全员应当在野外工作生产作业现场或者野外临时驻地明显位置进行明示。

二、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制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各负其责。野外工作组要根据野外地质工作生产作业岗位安排,特别是作业机械、设备、仪器操作岗位和危险性程度较高的操作岗位,专门针对性制定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三、制定野外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组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野外工作组要根据工作组的安全生产目标、专业属性、工作区域可能面临的安全危险以及工作组自身条件,制定工作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安全生产工作计划要明确野外工作组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要达到的标准,如现场安全生产会议、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安全检查活动计划、隐患排查治理和野外安全保障装备、安全生产经费投入等。

(二)工作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野外工作组应当从工作区域、工作专业属性和自身安全保障条件三个方面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危险性评估,查找有可能发生的、可能危及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危害因素,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野外工作组应急预案。

四、建立野外工作组安全生产过程管理

野外工作组安全生产过程管理的有效控制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通过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现场安全管理网络和安全作业标准等平台,借助安全会议、培训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等系列活动,达到野外工作组现场安全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实现工作组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野外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野外地质作业现场涉及的危险因素较多,恶劣的野外天气气候及艰险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素养,特别是钻探、槽探、坑探等工程施工现场,使用到钻机、凿岩机、挖掘机、柴油机、发电机、泥浆泵、空气压缩机、汽车等工程机械。

3.2 工作组安全培训教育

安全培训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的有效途径。野外工作组应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安排用于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增强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能力。

野外工作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有:

(1)本工作组的野外作业生产特点、野外作业环境、危险区域、生产作业设备及野外作业安全保障设施(北斗手持、车载终端)状况等。

(2)讲解本工作组安全生产管理及应急机构、本工作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岗位(工种)安全操作规程,重点介绍野外生产作业各环节生产安全活动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检查和交接班制度、安全技术交底。

(3)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爱护安全防护与应急救生用品用具及现场作业文明生产的要求。

(4)岗位安全操作示范。请技术熟练、富有经验的工作组成员进行岗位安全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讲解,重点讲解安全操作要领。

(5)野外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重点演练就本野外工作组自身条件下如何自救、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