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让“中华水塔”显露最美丽的模样

——青海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启示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康维海 发布时间:2018-07-02

青海,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黑河等源头汇水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

晶莹洁白、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纵横交错、九曲回绕的江河溪流,深蓝纯净、星罗棋布的湖泊,被誉为地球之肾的众多沼泽湿地,苍茫辽阔、青翠如茵的大草原,雄伟壮丽、逶迤连绵的高山大川……一幅幅灵动的自然画卷,串联成青海最美丽的模样,这也是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着力打造绿色青海,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的体现。

6月4日,青海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7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全省4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县域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趋好

区域生态监测数据显示,青海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趋好。三江源综合试验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以“良”为主,总体保持稳定。水资源总量为353.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17.8%。沙化土地植被高度、盖度、生物量与往年总体持平,略有增长。湿地植被盖度、生物量较上年略有增长。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环境状况保持良好。流域水资源总量45.1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总量相比偏多108.5%。森林样地郁闭度和蓄积量均呈缓慢增长的态势。湿地植被生物量总体呈增长态势。流域沙化土地植被转好,沙丘植被盖度、高度保持稳定。遥感监测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体面积较去年4月增大了49平方千米,较去年9月增大了45.56平方千米。

祁连山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以“良”为主。区域水资源总量为96.0亿立方米,相比多年平均增加了30.0%。草地植被平均覆盖度呈升高趋势。区域乔木林面积及郁闭度保持稳定;灌木林高度呈增长态势。

加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青海加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力度。2017年全年累计投入各类环保专项资金31.3亿元,比2016年增加13.5亿元,增长75.8%。其中,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5.6亿元,比2016年增加15.1亿元,增长144%。各类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运行维护、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等方面。

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启动。编制完成《青海省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家相关部委。2017年2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确定青海省为全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先期启动的五个试点之一。2017年先期下达基础奖补资金20亿元。

上述《方案》确定试点建设目标包括:一是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修复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重点打造“三个绿色发展示范”,即祁连县黑河流域为主的生态功能提升与旅游协调发展的示范、门源县水生态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刚察县沙柳河“水-鱼-鸟-草”共生生态系统构建的示范。三是构建覆盖祁连山全域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全省营造林首次突破400万亩大关,达403.8万亩,为历年平均任务量的2.5倍。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开展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退化草地治理考核。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增绿增水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加大环保督察整改力度,强化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

积极配合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在全省生态环境大检查问题整改的基础上,青海省由4位副省级领导带队对所有市州和8个省直部门开展省级环保督察,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的省份。

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后,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协调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自我加压,把督察组要求7天内办结的信访举报件缩短为5天,共接收转办群众信访举报件2299件、办结率100%。在边督边改中加大问题整改核实力度,复核率达到31.3%,超过中央环保督察组10%的要求。全社会对中央环保督察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及网上正面评价均排在同批次前列。

督察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区域进行督导整改,解决了一些历史欠账,有力促进了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强化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督察,完成了生态环境部下达青海省的5批次共3464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点位的实地核查。按照“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要求,制定青海省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将全省11个自然保护区全部纳入专项行动范围,整合了环保督察、专项督察、遥感监测、专项行动自查排查等发现的全部问题,整合梳理出问题清单114个,建立了整改台账,整改销号104个问题,10个问题正在整改。

组织成立了第四届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印发了《青海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暂行规则》,进一步规范了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标准。

推进生态领域改革,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开展了一系列加强环保的措施与行动。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青海省造林首次突破400万亩大关,达到403.8万亩,为历年平均任务量的2.5倍。实施了新一轮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增绿增水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由监测评估考核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并重转变,实现监测监管协同联动。

大力推进生态领域改革。制定出台《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要求,以生态遥感监测评估为依据,重点对祁连山和三江源公园区域内的16个县探索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工作。成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基本划定。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第5个通过国家备案的省份,目前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全面启动排污许可制改革,完成火电、钢铁、水泥等10个重点行业57家企业“一证式”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

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和应急管理。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固废方面,开展了尾矿库及非征占用地违法排污专项执法检查,对105家尾矿库企业及卫星影像发现的615处疑似人工水体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消除了污染隐患。会同生态环境部西北督察局对格尔木庆华矿业公司非法排污案件进行调查处理,指导市(州)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与公开,开展生态示范创建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与环境信息公开。构建“大美青海生态云”,统一运行青海省环保政务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排污许可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等业务。建成了国内技术领先的环境污染与环境风险监测监管执法一体化平台,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空气和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系统与环境移动执法平台的全面整合。同时,青海省环境保护业务专网实现了市县全接入。

加强“生态之窗”建设。在青海省五大生态板块建成了24个高清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点位,推进青海“生态之窗”与以遥感监测为主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业务结合,实现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卫星应用中心、环境信息中心及市(州)环境保护局等多部门互通共享,创立了遥感巡查、定点实时监测、监测监管数据与高清视频有机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新模式。

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2017年,青海省共命名省级生态乡镇23个、生态村224个,湟源县获得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启动青海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编制完成青海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发布了58家省级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施园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能力建设项目,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改造项目相继完成,青海省重金属污染防控水平明显提升。

加强污染减排。印发《青海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市(州)“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和任务。2017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15年(基准年)分别下降2.77%、8.77%、7.0%、2.4%,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提前完成国家下达青海省的“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环境监测。2017年7月11日,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并就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亚博视讯真人: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落实补助资金3000万元。

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建成71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24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青海省7个市(州)9条河流共19个国控考核监测断面桩的制作及安装,同时组织相关监测单位开展了地表水国控断面采测分离试点工作。

成立了青海省环境监测协会,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有社会环境检测机构13家。

加强污染源普查。启动青海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前期工作。青海省政府成立了青海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建立了青海省污染源普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制度,青海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启用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将青海省1500余家危险废物产废、经营单位纳入系统管理,实现了危险废物全过程实时监控;开展了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理处置设施专项整治和电子废弃物等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小微企业、社会源等小宗危险废物省内转移处置办理程序,有效降低了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开展了青海省各市(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经考核,产废单位抽查合格率为86.16%,较“十二五”末提高5.36个百分点;经营单位抽查合格率为92.8%,较“十二五”末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面向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和机关针对性地开展环保宣教,突出公众参与,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环保新媒体作用,全力配合中央环保督查工作,持续开展“环保媒体行”活动,深入基层采访报道。会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林业厅、农牧厅、气象局等部门开展“同时间、不同地点,环保、农、林、牧、国土和气象全方位公众开放”联动专题活动。在青海省联合开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专题巡讲活动。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