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皖江经济带会议 > 媒体报道

立足皖江经济社会需求 创新综合地质工作模式

——访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孙爱民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洪曙光 发布时间:2017-03-13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从安徽省传来喜讯:两年来,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安徽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会同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以《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实施方案》为指导,开展大量的矿产勘查、区调矿调、水工环和土地质量调查等工作。据统计,部省共投入资金5.26亿元,实施了192个综合地质工作项目。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亿元,实施了36个项目;省财政出资3.4亿元(含市县财政投入1105万元),实施了156个项目。上述投入和项目实施带动和引领了皖江地区乃至安徽省地质工作的大发展。

长江流经安徽400余公里,故有“皖江”之称。皖江经济带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区域面积7.58万平方公里。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呼应国家三大发展战略,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国土资源部党组的要求,2015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安徽省政府在合肥召开了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会上,签署了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协议书》;会后,及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了《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实施方案》。

 

安徽省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中间检查

 

皖江综合地质环境调查野外

 

绩溪逍遥钨矿野外工作

 

浅层地温能示范工程施工现场

 

沙溪铜矿主副井

 

港地1井沁水实验

 

岩溶塌陷水压动态变化监测预警系统

 

庐江沙溪矿区全景

近日,笔者就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有关情况采访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孙爱民。

问:为何实施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

孙爱民: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山水林湖田构成一个自然共同体,生态文明统领地质工作,长江经济带等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和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实施,促使地质工作转变,要更好更快地为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做好支撑服务。

皖江经济带是国务院于2010年批准的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长江经济带上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皖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水、土地、林地、湿地、矿产资源基础,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但同时皖江经济带产业升级转移、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重大需求和突出的地质问题。

皖江经济带具有较多的地质需求,土地利用规划及各类规划编制,区域产业、城镇规划建设与重大工程布置,矿产资源规划与资源保障,基本农田建设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保护与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等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

地质科学本身发展的要求,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出发,对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统一考虑。

因此,正是在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和新的发展理念下,选择在皖江经济带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势在必然。

问: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包括哪些方面工作?

孙爱民:主要包括5方面工作: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页岩气调查评价、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综合集成与信息系统建设。

皖江经济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方面,以“综合调查、科技引领、方法试验、重点勘查、综合集成,寻求深部找矿突破”为部署原则,以出重大成果、支撑“358”找矿行动为目标,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深部找矿为重点,兼顾新区、覆盖区找矿,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与矿产勘查并重,按滁州、宣郎广、马芜、庐枞、铜陵、安庆等6个重点勘查区分片进行统一部署,中央与地方衔接分工协作,共同推进。

皖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方面,围绕皖江经济带“一轴双核两翼”重点建设区产业布局、重要工程建设、矿业城市转型需要,进行1∶5万区域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开展重大环境地质专题研究,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探索关键带表层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理论与方法技术,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立水工环大数据平台,提高水工环地质工作在皖江经济带的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

皖江经济带土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方面,分三个层次,1∶25万区域土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实现全覆盖;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结合区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以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土地利用变更的重点开发区为重点,兼顾限制开发区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国家级和省级基本农田(保护)区选择重点区开展土地质量调查;示范性开展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面,依据近几年页岩气调查工作进展、目标层主要分布特征、各目标层的页岩气富集特点,结合皖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划、矿产资源规划,本次选择南陵盆地、无为盆地和县地区以及石台地区作为重点工作突破区。

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按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的原则,建立数据集成建库工作标准体系,全面收集工作区内以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页岩气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地质工作成果与已建成地质信息数据库。将其与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专题成果共同集成,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实现多时期、多来源、多专业、多格式的综合数据集成,并通过管理制度保障数据持续更新。

问: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开展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是否初步形成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好的经验、做法?

孙爱民:通过与安徽省国土资源、环保、水利等主管部门和皖江九市政府部门做好沟通对接,将需求转化为项目,将项目转化为行动方案,切实解决问题。坚持行政协调与业务推进相结合,尤其要做好行政协调,进一步推动中央与地方协调联动的“联席会商”机制;加强统筹、合作和交流,主动谋求和密切皖江经济带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沟通协调和资源信息共享,共同打造可复制推广的“需求清晰、部署统一、分工明确、科技引领、服务高效”,省部“共同组织、共同策划、共同出资、共同组队、共同实施”的地质调查“皖江模式”。

问:2015年~2016年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孙爱民:2015年以来,中央会同地方在皖江经济带投入资金达5.2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86亿元、省财政3.40亿元,开展了非常规能源、矿产、土地质量、水工环、矿山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等综合调查,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页岩油气调查取得“三气一油”重大发现。皖江经济带圈定了页岩气远景区8处,优选有利区9个。页岩层累计厚度300米~500米,预测页岩气资源量3.37万亿立方米。

二是新增大中型金属矿矿产地8处,新增铜104万吨、铅锌188万吨、金23吨、钨7.5万吨、铁矿0.4亿吨等,为“十三五”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中央投资完成1∶25万区域调查面积1.85万平方千米、1∶5万土地质量调查面积1240平方千米,总投资2275万元。地方投资开展了9市县1.5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质量调查,同时部署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划、池州市富硒土壤资源调查评价、芜湖市蔬菜基地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4项专项调查,累计投资6381.4万元,占皖江经济带地方投资计划的71.7%。

四是开展了19幅1∶5万环境地质调查,面积7980平方千米;6幅1∶5万岩溶塌陷调查,面积2520平方千米。复查68个矿泉水点,确认现存资源点41个,已开发利用15个,开发利用量为5000吨/天,实际开采使用1070吨/天。

五是基本查明了区域制约工程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初步评价了长江岸线稳定性和过江通道适宜性。发现芜湖市大桥镇北部、三山区小洲乡龙湖新区及池州市老洲镇陈瑶湖三个地区存在地下水渗流和管涌地质条件。规划的17条过江通道两岸建设场地,适宜8处、基本适宜24处、较适宜1处、不适宜1处,主要存在软土变形和坍岸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铜陵开发区城市道路过江通道东岸工程位置上移2公里~3公里的建议。

六是正在实施马鞍山、芜湖、安庆、池州、铜陵、宁国6市城市地质调查。

七是基本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利用遥感手段,调查监测1104处矿山开采情况,发现85处疑似违法开采,有效支撑国土资源矿山执法检查。投入治理资金超过2.08亿元,治理矿山152个,恢复治理面积1170余公顷。其中“矿山复绿”90个,复绿面积570公顷;“三线三边”矿山治理62个,治理面积600公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

八是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取得了成矿理论和控矿因素、勘查方法以及找矿的重大突破,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了区域“转换成矿”的新认识,进一步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构建了“综合探测、三维填图”的深部勘查技术体系,突破了大深度金属矿勘查的技术屏障。在庐枞矿集区发现和证实庐枞火山岩盆地,揭示了深部“双层耦合”成矿机制,建立有效的深部勘查技术方法,有力指导庐江小包庄铁矿等5个大型矿床的发现,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铜陵地区真正实现了一个典型矿集区三维成矿系统结构“透明化”。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问:下一步工作方向是什么?

孙爱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工作必须快速地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和优化业务结构,才能真正地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一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加大对更多门类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调查、信息集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力度。围绕皖江重点建设区产业布局、矿业城市转型需要,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建立水工环大数据平台。

二是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迫切需要加大城市地质调查和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力度。建议合肥市进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实验城市,开展合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整体评价、协同开发与安全利用。

三是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迫切需要加大清洁能源和战略性新兴矿产调查的力度。围绕皖江“一轴两翼”,在庐枞、铜陵、马芜等地区开展进一步的资源勘查,拓展宣城、滁州和池州等新地区、新类型找矿工作。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调查评价及勘查,在宁国“港地1井”的基础上部署实施参数井,进一步摸清资源概况。加强皖南及沿江沉积盆地深部地热资源勘查。

四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加大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地球化学调查力度。按区域、市县级、乡镇级三个层次开展土地质量调查,重点针对特色农业区、贫困区,完善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评价影响土地质量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及其生态效应。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改变资源调查方式,加强资源集中区的地质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加强沿江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开展地下水资源、污染调查。

六是向地球深部进军迫切需要加大地质科技创新的力度,实现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水平。

问:为何要在皖江经济带开展土地质量调查?

孙爱民:土地关系国计民生问题,更关系中国粮食安全问题。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要求切实加大农用地保护,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各级部门在编制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防治措施等等。

国土资源部把加强土地质量的管控作为重点工作,对严格土地管理特别是加强土地规划管控、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城市开发边际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皖江经济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适宜的水文、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地貌区位是土壤资源的外部环境优势,为发展安徽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提供了条件:农产品主产区,皖江经济带包括江淮丘陵主产区、沿江平原主产区的20个县(市、区),总面积38471平方千米,占皖江经济带国土面积50.5%。重点生态功能区以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产品生产为首要任务,支持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皖江包括9县(市),面积15290平方千米,占皖江经济带国土面积19.55%。

但是,这片区域土壤质量评价划分依据不够充分,缺少地质结构、覆盖厚层度、土地地球化学质量、地下水赋存状态和质量等方面的地质信息。

以上客观条件和国家政策要求,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融合地学、农学、环境学、土地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方法技术,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主要工作手段,辅以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农作物等调查,以“调查分析-研究评价-监测预警-成果应用”为主线,开展综合调查研究工作。查明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状况,评价影响土地质量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及其生态效应,为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划分、调整和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支撑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大土地地球化学数据的开发应用,可根据56种元素分析结果,圈定出一批富硒、富锶、富硼等营养元素的土地,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依据。向土壤、水、大气污染宣战,需要加强表生地球化学元素的调查和研究。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管控,需要进一步扩大土地质量调查面积,提高调查精度,全面掌握质量的变化情况。即将开展的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不仅要深化土地质量调查,而且还要发挥遥感等先进技术的作用。皖江经济带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要精准对接地块,精准提出绿色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