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为脱贫攻坚注入地质科技力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聚力西北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孟新军 王立社 发布时间:2021-05-24

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安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

扶助开发农产品

查看地质灾害现场

商南县十里坪镇红岩村有机农产品种植推广基地

自201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部、局统一部署,发挥地质调查工作优势,重点在西北地区安全饮水、优势特色土地资源利用、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与政策优势,助力秦巴山区、南疆四地州、甘青藏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心南疆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团队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秦巴山区

查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自然资源基础

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片区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5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3万人。片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两大山系和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等河流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区内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天然气蕴藏量大。

自2013年以来,西安地调中心累计投入经费8714万元,先后组织实施秦岭成矿带文康—凤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秦岭及宁东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丹江流域及陕南陕北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渭河盆地及邻区氦气资源调查评价、安康地区地质遗迹调查、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查明了自然资源基础。

在区域新发现金、铅锌多金属等矿点、矿化点35处,圈定金、铅锌、铜多金属找矿靶区9处,服务支撑形成资源开发基地数量4个,查明划分华阴—潼关、兴平—咸阳、周至—蓝田等3处氦气远景区,以及渭南—固市1处生物气远景区。深化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扶贫模式,大力促进实施成果转化,积极推进陕甘川革命老区经济振兴和脱贫攻坚战工作。

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成灾背景条件,初步对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规律形成认识,编制了1∶5万灾害地质图、地质灾害分布图等图件。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积极参与陕西山阳“8· 12”地灾应急救援,编制完成了“6·18”宁强县向家坝滑坡应急调查报告、略阳县凤凰山北侧滑坡调查简报。形成资料及时提交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为政府落实执政为民理念、保障区内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基础资料。

新发现县级以上地质遗迹147处。经专家鉴评,确定世界级1处、国家级3处、省级6处,遴选地质公园候选地1处,推荐地质文化村候选地2处,支撑地质文化村建设1处。编制了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和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区划图,为地方政府将文化资源转化旅游经济提供了基础资料。

积极开展实地帮扶工作。自2013年起,先后派驻工作队员12人次进驻陕西省商南县十里坪镇红岩村,连续驻村时间近2000个工作日,开展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教育培训、入户慰问、捐款捐物、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00余万元。在红岩村圈定5处具有开发纯净水、矿物质水的潜力区及富硒土地5650亩,推动建成商南县首个富硒产业基地,发现茶叶、核桃、玉米、土豆、蔬菜等十余种富硒农产品,建成商南县十里红岩绿色农产品推广中心,在售主要商品十余种,实现稳定年销售40万元,实现村集体稳定年收入大于5万元。制定产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多规合一”发展规划,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政府批复商南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南疆地区

助力荒漠戈壁变成经济发展热土

南疆的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四地州,既是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核心地区和必经之路。受制于90%以上国土为戈壁、沙漠和高原,片区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6个、贫困村2247个、贫困人口159万,分别占全疆的74.3%、88.0%、85.9%。同时,区内特色农业优势鲜明,是全国重要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特色林果业生产基地。黑铁、锰、铅、锌、铜、金、稀有金属锂和非金属石灰石、石膏,以及煤炭、油气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8年来,西安地调中心累计投入经费1.63亿元,先后组织实施西北五省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西昆仑大红柳滩—甜水海地区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新疆成矿带成矿过程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评价、新疆西南天山萨瓦甫齐地区矿产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为南疆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矿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摸清调查区土地质量生态状况,划定南疆绿色农业适宜区125处,面积2435万亩;圈定富硒土地2254.84万亩,并提出绿色富硒土地开发潜力区75处(其中兵团12处);发现18种天然富硒农产品,进而构建了南疆特色土地资源数据库及查询系统。打造了新疆巴州西部西域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示范样板,示范引领南疆富硒特色产业发展。提交了喀什、阿克苏等8县域土地质量调查成果报告,得到地方政府高度认可。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西昆仑新锰锂铅锌找矿重大突破,形成玛尓坎苏亿吨级富锰矿、大红柳滩百万吨级锂矿和火烧云千万吨级铅锌矿3处大型资源基地。圈定找矿靶区57处,其中大红柳滩锂矿、玛尓坎苏锰矿矿业权出让获得收益28亿元。在新疆成矿带预测大型矿集区2处,金属找矿靶区19处,钾盐找矿靶区1处。编制完成的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矿区含煤岩系放射性异常系列图为地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了依据。

开展了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综合调查,实施资源潜力、环境影响和技术经济“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并提出绿色矿业发展建议。与克州政府、和田行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了“地质调查﹢”精准扶贫的“克州模式”,并形成示范效应,在南疆探索出屯垦戍边到富民固边的边疆建设新模式。

甘青藏区

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共赢

甘青藏区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汇聚了藏区特殊的地理生态和族群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工业处于初级阶段,贫困发生面广、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大,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

同时,这一片区也是产业脱贫、做大工业自然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区。其中,青海片区内跨级东昆仑、祁连和三江北段等成矿带和柴达木多能源沉积盆地,资源丰富。甘肃片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著名的“川陕甘”金三角地区,是国内三大金矿资源集中区之一,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013年以来,西安地调中心累计投入经费1.25亿元,先后组织实施青海省玉树州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综合研究、柴达木盆地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青海格尔木大型水源地技术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总结报告、青海1∶25万东台吉乃尔湖幅大灶火幅(部分)格尔木幅(部分)区域重力调查、青海矿业开发地质环境效应调查、东昆仑铜镍多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重点区域成矿预测、地质矿产调查、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综合调查及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取得的成果为片区推进产业脱贫、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共赢,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摸清了调查区土地质量生态状况,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2760平方公里,初步编制了富硒资源开发利用建议;新发现富硒油菜、四季豆、牧草、牛羊肉等富硒农牧产品;有效打动地方财政投入868万元开展门源富硒资源精细化调查。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详细调查及综合研究,向政府提交地质灾害专报3份,成果报告及系列图件6份。圈定重点区域局部重力异常47个;将区内已知盐类资源、油气藏分布规律与重力异常进行了对比分析,圈定盐类资源成矿有利区2处,油气资源有利区带3条。

在缺水区域施工探采结合井30眼,提供饮用水源保证十余处,有效解决了当地农牧业群众饮水和周边枸杞地农业灌溉供水。在青海格尔木开展了大型水源地技术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总结报告,对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和诱发荒漠化现象进行调查,提出了环境风险可控、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为泽库县政府编制了遥感图、地貌地势图、土地沙化图等图件,为泽库县申请沙漠公园提供了数据支撑。

查明青藏高原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程度及发展趋势;构建了青藏高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完成青藏高原典型矿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构建了青藏高原矿业开发地质环境损害经济补偿评估体系,并对青藏高原典型矿区的地质环境损害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改进了基于土壤水热运移机理的高寒草甸区人工治理技术,总结了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模式;提出了青藏高原绿色勘探开发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项目成果及时提供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使用。

助推形成石头坑德大型远景勘查基地,促进形成了哈日扎—那更康切尔沟大型银、多金属矿勘查开发基地,奠定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地区矿业开发的资源基础。拉动地方和商业性矿产勘查19项次(资金16906.71万元),深化了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精准扶贫模式。在北祁连选择典型地区开展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编制大比例尺地质遗迹专题图件及地质演化简史,分级评价其科普、科学及观赏价值,分析地质遗迹景观保护的影响因素,为祁连山国家公园规划编制、功能分区划定、资源确权登记等提供了坚实的资料支撑,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规划建议。

六盘山区

为红土地再添发展新动能

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红军长征一、二、四方面军的会师地。受制于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干旱少雨,地质灾害频发,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滞后,脱贫任务艰巨。

自2013年以来,西安地调中心累计投入经费3746.22万元,先后组织实施西北五省耕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六盘山盆地中生界油气战略选区调查、天水—宝鸡地区1∶25万基础地质调查修测、商丹—大柴旦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取得的系列成果正成为红土地发展的新动能。

开展重大突发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地质观测基地6处。建立并不断充实西北片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专家队伍和后勤物资保障基地。总结西北地区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了地震和极端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机理与成灾模式,开展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与监测工作。

摸清土地质量生态状况,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1335平方公里;提出了甘肃静宁县苹果种植适宜性区划,有效服务了甘肃省辰宇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苹果示范园建设。开展了六盘山盆地中生界油气战略选区调查,评价六盘山盆地固原凹陷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优选了页岩油气有利目标区一处。

开展商丹—大柴旦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完成调查面积400平方公里、进行北祁连沟弧盆体系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矿产、地质景观成岩关系调查,调查总结祁连山早古生代洋—陆演化与典型板块构造遗迹景观的关系,申报野外观测基地,服务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