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调查为大湾区贡献的珍贵大礼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解码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蒋郭吉玛 吴昊 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7-08-04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正式出版,并送往国家有关部委及湾区所涵9市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这份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编制完成的重要地质成果,将为支持国家战略发展,打造粤港澳一流湾区,提供及时充分的地质先行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 资料图

湾区,国家战略新要地

湾区是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域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表态中央将支持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当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根据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这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优势在于政治定位高。”在7月30日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第一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地方层面,属于“国家级”。在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南方推大湾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言无疑是“加速器”。

其实,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央对粤港澳城市群的规划就在紧锣密鼓的部署。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次明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2017年3月5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三地跨制度的国家发展战略。

5个月,见证地调工作新模式

大区建设,地质应该先行。为更好地服务中央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地质调查领域开展了一场协同作战。

据了解,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后,仅仅一天,3月6日,经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广东省地质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迅速对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合作。

在整理各地各部门历年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组织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上级精心组织,各部门通力协调,具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最终在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献上了一份来自地质人的“大礼”。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主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秦绪文介绍,近20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广东省相关部门在湾区及其附近海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已查明了区域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及变化情况、环境地质问题状况,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自然资料、地质环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图集即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而成的。

“我们各个单位工作各有侧重,这次将多年的成果综合在一起,形成更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资源环境图集,对地方经济建设来说其实是非常需要的,他们收到后反映很好。这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环工所副所长、项目负责人夏真说。

与此同时,对海洋带资源环境的调查研究是湾区地质工作的重点领域。截至7月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位于广东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连续试气点火60天。据悉,目前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和中石油集团三方正联手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产业化,并着手研究规划相关产业。关于大湾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规划布局和开发利用,在《图集》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部大湾区资源禀赋说明书

眼下,湾区经济已成国际经济版图的一大亮点,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发源地。这当中,哪里适合耕种,哪里不能建厂,资源禀赋是如何分布的等,清晰的地质条件报告少不了。

粤港澳大湾区形似中国传统瑞兽麒麟。其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南海,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区域差异较大,局部存在一些地质问题。

对此,《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围绕大湾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9+2”城市群国土空间布局、海洋经济发展、资源配置、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等方面进行研究,包括6部分内容、55幅图件。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公益性基础服务。

报告显示,大湾区具备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三大优势:一是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大。大湾区有着较为丰富的滩涂和浅海区等后备土地资源,面积达7225平方千米,可作为区域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用地;耕地面积总量偏少但优质比例较高,适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耕地面积达82.5%,适合发展绿色农产品的耕地面积达52.4%,尤其是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分布面积为35830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64%;旅游资源丰富,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的有利地区。二是资源非常丰富。综合研究表明,湾区及周边海域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海域油气资源多在珠江口盆地,预测石油资源量为80亿吨,天然气水合物有较好开发远景,已圈定11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锁定2个千亿方级矿藏;此外,大湾区地热、地质遗址、地下水、海砂等资源丰富。三是地质条件稳定,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地壳相对稳定,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具备相对优越的工程地质条件;陆域工程建设地基条件较好,陆域西部、东部地形起伏较大,以坚硬块状岩浆岩、弱风化碳酸盐岩及砂砾岩等为主,地基条件良好;海域近岸区地形起伏不大,地质灾害因素较少,工程建设适宜性好;90%以上的濒海海岸线适宜或较适宜建设港口。

为了未来大湾区建设能够更好地推进,报告还梳理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科学发展建议:

一是在土地规划利用管理方面,要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极浅海后备土地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积极发展富硒农产品特色产业。二是在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方面,要加强对活动断裂的勘查和设防,充分利用地基条件良好的区域,科学布局重大工程,实现内地与港澳交通设施等有效衔接。三是在产业规划布局方面,要加强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产业化;以地热田为基本单元,统一勘查开发,提高开发利用程度;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布局。四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及时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尽快开展水土污染调查与评估,助力优质生活圈打造和美丽湾区建设。五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要在城镇规划区采取地面沉降规避、处置等预防措施;开展城镇及重大工程区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有效开展台风暴雨期崩滑流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财产安全。

亮明了资源家底,粤港澳大湾区构想再不是空中楼阁,在接下来的具体建设中,地质工作也需要快速找到位置,继续为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不待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