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解读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2022年,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保护与开发,在牢牢守住资源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有效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国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自然资源部推出一揽子“长牙齿”的改革举措,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
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耕地面积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2760.1万公顷(19.14亿亩),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长,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基础。
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占用耕地比例进一步下降。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作为自然资源部主要职责之一,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落实用途管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严格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2022年,全国批准农用地转用占用耕地面积16.3万公顷,占用耕地面积与批准总面积的比例呈现总体下降趋势,由亚博视讯真人:41.4%降至2022年的35.8%。全年批复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涉及占用耕地面积占拟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连续两年下降,由2020年34.5%降至2022年的30.3%。
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全国土地供应总量持续增长
2022年,自然资源部出台一系列超常规、阶段性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促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服务稳住经济大盘。
阶段性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落实到位,用地用海审批效率持续提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为保障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开工,自然资源部打出政策“组合拳”,助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2022年,全国农用地转用批准面积45.5万公顷,同比增长20.2%,为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用海保障方面,不断优化用海用岛审批程序,全年批准用海面积19.0万公顷,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达16.0%,其中,交通运输、海底工程、特殊用海等基础设施项目用海比例较上年进一步扩大,从3.4%增长至7.2%。
土地资源要素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实现重点产业用地应保尽保。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按照供地即开工原则,明确要求各地积极推进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机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出现“三连跳”,年均增长率为7.1%。2022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面积为76.6万公顷,同比增长10.9%,是近五年来最高水平。其中,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面积19.8万公顷,连续五年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及其他用地占供地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2022年已接近六成,达到五年来最大值,有效保障国家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推动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连续两年增长
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自然资源部以“煤炭钾盐保供”等一揽子政策,推动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坚持立足国内,谋划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着力提升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地勘投入重回千亿元以上规模。202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1008.4亿元,同比增长3.6%,地质勘查投入自2015年以来再次达到千亿元。社会资金成为地质勘查投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全年投资达877.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7.0%。
重要资源找矿取得新发现。全国新发现非油气矿产地132处,同比增长38.9%。其中,大型34处,中型51处,小型47处。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矿种依次是:水泥用灰岩(14处)、建筑用花岗岩(14处)、建筑用灰岩(11处)、饰面用花岗岩(9处)、煤炭(6处)。
新立探矿权、采矿权数量同比减少,但部分重要矿产资源矿业权出让有所回升。2022年,新立探矿权362宗,同比减少22.5%;全国新立采矿权1384宗,同比减少3.4%。非油气矿产探矿权总数同比增长7.9%,自2016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立足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
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升。
生态修复资金持续投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顺利。2022年,持续推进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中央财政下达当年奖补资金148亿元,提前下达2023年度奖补资金106亿元。部署实施“十四五”第一批共11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全年中央财政下达资金31亿元,预期治理面积可达1.5万公顷。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40亿元,全年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60公里、滨海湿地2640公顷,营造和修复红树林519公顷,清理互花米草792公顷。
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林草湿地面积稳中有增。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全国共有林地28352.7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共有草地26427.2万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实现四连增。2022年,造林任务首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83.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20.1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31.4%;种草改良面积321.4万公顷,其中,人工种草面积120.4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201.0万公顷。
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服务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自然资源系统积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国家地理信息资源安全和国家版图尊严,深入推进测绘资质改革,助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
测绘资质单位数量有所提升。截至2022年末,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共有测绘资质单位18637家,同比增长21.0%。其中,甲级单位有1850家、乙级单位16787家,同比分别增长20.3%、21.1%。
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积极推动各类成果的共享利用,发挥测绘成果服务保障作用,测绘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领域。全年向社会无偿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99581张,提供测绘基准成果13.2万点。提供“4D”、航空摄影、卫星影像和地理国情普查等数字成果数据量共计4845.2TB,近五年年均增幅达29.1%。其中,卫星影像成果需求量增幅最大,年均增幅为45.6%。
强化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2022年,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涉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对外提供、永久性测量标志拆迁和地图审核等工作的管理,维护国家地理信息资源安全和国家版图尊严。随着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深入人心,社会各界主动送审地图的意识也不断提高。2022年,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受理送审地图13361件,批准通过12012件,通过率为89.9%。
立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资源系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建设,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网初具规模,初步摸清全国特大地质灾害链底数,基本建成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海洋预报能力全面提升。
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全面建立,地灾防治成效显著。2022年,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科技手段,努力提升“综合遥感识别+地面核查验证”的隐患识别能力、“人防+技防”的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的综合治理能力。全年共计派出专家及技术人员90.2万余人次,排查巡查隐患点309.8万余处·次,紧急处置各类地质灾害险情或隐患14237处。全年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21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722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9925万元。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53.1%。
科技创新作用充分体现,海洋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大力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预报关键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实现了对我国管辖海域及重点关注海域的长期业务化观测,全面提升了我国海洋预报能力。通过全面推进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完成了全国沿海地区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5个灾种致灾孕灾要素调查,以及海岸防护工程、渔港、海水养殖区、滨海旅游区等各类承灾体重点隐患排查。2022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口同比均有所下降,分别为21.5%和67.9%,分别为近5年平均值的53.9%和32.1%。(执笔:高宇 苏宇 廖永皓 齐书花 李政)